12月15日,蜂巢能源在常州举办以“乘蜂·驭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电池日活动。发布会上,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发布新新一代的高安全动力电池系统化解决方案——龙鳞甲电池,同时发布了名为“飞叠”的超高速叠片技术3.0,高锰铁镍电池和纳米网硅负极。此外,蜂巢能源还官宣了储能业务规划,并将已经初步成型的生态链命名为蜂窝生态,宣布公司开启“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轮驱动战略。
本次电池日活动是蜂巢能源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后,首次进行的重要技术成果和全新战略的发布。12月1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上,蜂巢能源科创板IPO的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伴随着科创板上市的脚步临近,这家由自主车企“三强”之一长城汽车分拆的电池子公司,在不断展示技术“肌肉”和科创属性的同时,开始描述基于全新战略的未来前景。
“市场在变化,客户的真实需求在升级,唯有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行稳致远。”杨红新在电池日上表示,十年前,电池企业靠产品技术取胜;五年前,靠差异化定位取胜;但进入TWh时代,靠技术+制造取胜。
全新一代的高安全动力电池系统化解决方案——龙鳞甲电池,是蜂巢能源电池日上的绝对主角。
“龙鳞甲”是传说中龙族收集了每一条龙身上最硬的一片龙鳞,集合打造的无坚不摧的鳞甲。借由这个传说,蜂巢能源想传达两个龙鳞甲电池的优势特点,:一是坚固、安全,二是集大成,高续航,采用三元电芯的电池续航能够超过1000公里。这两大优势对应的是近年来磷酸铁锂电池存在的两大痛点:一是安全隐忧,二是续航不足。
在安全性方面,蜂巢能源在龙鳞甲电池上采用了两个“反常规”的设置,从电池系统热失控的本源出发来优化电池安全性能。首先,龙鳞甲采用短刀电芯底出防爆阀设计,与设计在顶部的常规电池包的电芯防爆阀相比,能够在某个电芯发生热失控时快速实现定向泄压,喷发物不蔓延至周边电芯。该设计也能够将电芯和电池包底部的空间合并,提升体积利用率的同时提高续航里程。
其次,在电池包层级,龙鳞甲创新采取了“热-电分离”设计。与防爆阀和极耳在同一侧的常规电芯相比,热电分离设计则让热失控泄压区与电源传送区各自独立,大幅度降低热失控时内部高压拉弧、打火的失效概率,提升了电池安全性。
除了两个“反常规”的设计之外,龙鳞甲还采用双面冷却设计,让电芯大面积和冷却板接触,让冷却板迅速带走电芯的热量,换热能力较一般水平提升70%。在提升非充电场景下电池包安全性的同时,也提升了电动车快充场景的安全性。在电池包结构层级,蜂巢能源还采用了高强钢+弹性支架的设计,为热失控建立稳定的泄压通道,避免碰撞带来的电池包故障。
高续航是龙鳞甲电池的另一亮点。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方面,蜂巢能源通过优化电芯和系统两大技术,将采用磷酸铁锂电芯的龙鳞甲电池系统体积成组效率大幅度的提高至76%,使得电池续航超过800公里,采用高锰铁镍电芯的电池续航超过900公里,采用三元电芯的电池续航则超过1000公里。
此外,龙鳞甲电池方案还集成了短刀电池、超高速叠片工艺技术等自主研发成果。具体到性能上,这表现为该系统突出的快充性能、明显的成本优势和极强的兼容性。据悉,龙鳞甲电池匹配三元电池时支持4C快充,并减少了20%的结构件,为电池包减重10-20公斤。同时,该电池系统兼容各种化学体系,可搭载在A00-C级系列车型。
在活动现场,杨红新表示,龙鳞甲电池即日起接受全球预定。他还透露,龙鳞甲电池将陆续搭载到2023年量产车型,包括2023 年 10 月份量产的一款SUV和2023 年 10 月量产的一款轿跑。
除了龙鳞甲电池,蜂巢能源还发布了多项技术,这包括“飞叠”技术、高锰铁镍和纳米网硅负极相关技术。
其中,“飞叠”技术起源于蜂巢能源一开始就主打的叠片工艺技术,是超高速叠片技术3.0版本,在技术效率上达到0.125秒/片。据悉,其第一代叠片技术的效率是0.6秒/片,第二代效率是0.45/片。相较于上一代叠片机,第三代“飞叠”技术的叠片机占地面积减少达45%,效率提升 200%以上。第三代“飞叠”技术还集成了极片放卷、裁切、热压功能、叠片 CCD 在线监测、HI-POT在线监测、实现单片不良全检等功能。
此外,针对磷酸铁锂电池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存在天花板这一难题,蜂巢能源提出了新产品方案即高锰铁镍电池。不含钴的高锰铁镍电池成本可控,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比磷酸铁锂更高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蜂巢能源称,与磷酸铁锂电池包相比,高锰铁镍电池包续航能够提升100公里,低温性能提升2倍;与同体积密度的三元电池包相比,整包成本要降低9.5%。蜂巢能源预计高锰铁镍电池包重量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为 220WH/kg,体积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为 503 Wh/L,量产时间预计2024 年。
针对高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电池,蜂巢能源提出了具体而微的负极技术方案——纳米网硅负极。这一负极材料的特点是,高容量、高首效、低膨胀、低产气、长寿命,支持4C 快充。蜂巢能源预计,纳米网硅负极搭配高镍正极,将率先在大圆柱电芯上实现应用,实现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300Wh/kg。2025年,蜂巢能源搭配纳米网硅负极的高能量密度电芯产能将达到 5GWh。
批量发布技术成果,是蜂巢能源连续三届电池日的主题,这传达出企业希望建立起强烈的技术标签。正如杨红新所说,在TWh时代中,蜂巢能源的策略是靠技术+制造取胜。而在批量发布的技术背后,是其持续不断投入的研发资金。蜂巢能源申请科创板IPO的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蜂巢能源研发费用占据营业收入比例为20.71%,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近15亿元。
在高额投入之下,蜂巢能源已建立了核心技术矩阵。这包括无钴电池、高速叠片技术与短刀电池组成的技术产品矩阵、蜂云平台三大板块。
其中,无钴电池技术针对正极材料行业卡脖子的关键——钴资源而研发,蜂巢能源自主研发的层状无钴材料已实现量产;高速叠片技术与短刀电池组成的技术产品,具备高安全、低成本特点,巩固了蜂巢能源在短刀电池的研发与生产方面的优势;确保安全性的另一利器蜂云平台,目前监控总量已超过30万套电池包,覆盖39个车型,包含三元、磷酸铁锂等电池体系。
根据韩国锂电池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统计,蜂巢能源2021年及2022年1-6月动力电池装机量世界上的排名第十。据此数据,蜂巢能源是全球动力电池前十企业中唯一未上市的企业。今年11月,上交所正式受理蜂巢能源的科创板IPO申请,保荐人为中信证券,公司拟募资150亿元。
选择科创板进行上市,蜂巢能源自身的科创属性不言而喻——实际上这也是其一直以来强调的标签。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蜂巢能源营业收入分别是9.29亿元、17.36亿元、44.74亿元。2019年-2021年及2022年1-6月,蜂巢能源研发费用分别为3.75亿元、3.80亿元、7.24亿元及5.72亿元。结合两组数据可见,蜂巢能源近三年研发投入累计金额及占营收比例,已远超科创属性评价标准的要求。
高额的研发投入,已在专利成果中得到显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蜂巢能源共计拥有境内授权专利2979项,其中发明专利468项。根据中汽中心全世界汽车专利大数据平台公开信息,2020年度、2021年度及2022年1-6月,蜂巢能源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分别为586项、878项及568项,分别位列中国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排行榜单第一、第一及第二。
除了增加科创属性谋图科创板,蜂巢能源也在加强自身独立性,以便更顺利地实现上市。业务不独立性的问题,是供应链科技子公司自带的天然属性。此前终止分拆上市的比亚迪半导体,曾屡次就是不是具备独立经营能力遭受监管问询。
作为脱胎于长城汽车的子公司,蜂巢能源同样面临相似的困境,但其对此已作出应对。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蜂巢能源主要经营业务中关联方销售占比呈显著下降趋势,至2022年二季度降至52.23%。虽然关联方销售占比仍超一半,但其同期主要经营业务中非关联方的季度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63.37%,远高于关联方的复合增长率0.16%和整体销售复合增长率的13.89%。这表现出了蜂巢能源在独立业务上的成效。
目前,蜂巢能源在持续不断的发展下游客户。其客户结构包括传统汽车厂商与造车新势力、国内整车厂及海外品牌、关联方客户及非关联方客户,包括长城汽车、吉利汽车、零跑汽车、东风汽车、岚图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光束汽车、赛力斯汽车、合众新能源汽车等。
值得一提的是,经东方财富Choice统计,蜂巢能源的拟募资额在年内科创板IPO市场中排名第二。资料显示,蜂巢能源上市拟募集的150亿元资金,将大多数都用在在常州、湖州、遂宁等地扩产锂离子电池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等方面。
也就是说,“产能过剩”焦虑之下,扩产仍然是其实现IPO后将要投资的大头。此前业内有观点认为,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产能规划有过剩之嫌。而蜂巢能源对此的说法是,基于动力电池先进产能仍然不足、先进产品供不应求的现象,通过深度布局高端产能,蜂巢能源能够抓住行业转型机遇。而其强调的“高端”与“先进”的产品,显然又与其大力投入研发的电池技术息息相关。
除扩产动力电池之外,储能电池也将成为蜂巢能源下一轮战略的重要部分。电池日上,蜂巢能源宣布了公司在储能领域的布局,并开启了“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轮驱动战略。据悉,基于“储能+”的战略规划,蜂巢能源将继续开发储能+发电、储能+电网、储能+工商业等方案。